📢 #Gate观点任务# 第一期精彩启程!调研 Palio (PAL) 项目,在Gate广场发布您的看法观点,瓜分 $300 PAL!
💰️ 选取15名优质发帖用户,每人轻松赢取 $20 PAL!
👉 参与方式:
1. 调研$PAL项目,发表你对项目的见解。
2. 带上$PAL交易链接。
3. 推广$PAL生态周系列活动:
为庆祝PAL上线Gate交易,平台特推出HODLer Airdrop、CandyDrop、VIP Airdrop、Alpha及余币宝等多项PAL专属活动,回馈广大用户。请在帖文中积极宣传本次系列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76
建议项目调研的主题:
🔹 Palio 是什么?
🔹 $PAL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运作?
🔹 如何参与 $PAL生态周系列活动?
您可以选择以上一个或多个方向发表看法,也可以跳出框架,分享主题以外的独到见解。
注意:帖子不得包含除 #Gate观点任务# 和 #PAL# 之外的其他标签,并确保你的帖子至少有 60 字,并获得至少 3 个点赞,否则将无法获得奖励。
⚠️ 重复内容的帖子将不会被选取,请分享属于你独特的观点。
⏰ 活动时间:截止至 2025年7月11日 24:00(UTC+8)
代币经济与传销的惊人相似:加密市场金字塔结构解析
加密代币与传销的惊人相似
加密货币市场似乎正在重演传销的最糟糕情景,只不过是以互联网原生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形式在营销效率上更高,但透明度却大幅降低。大多数代币已经演变成一种精巧的金字塔游戏:金字塔顶端的参与者获取最大利益,而普通投资者最终只能持有一堆毫无价值的"空气币"。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在传统的多级营销模式中,产品往往价格虚高但效果平庸。其核心特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其独特的销售方式:不通过常规零售渠道,而是依靠个人代理先行购买,再自行寻找下一级买家。
这种模式很快就从"销售产品"转变为"发展下线"。人们购买产品的动机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将来能以更高价格转售。最终,当市场上只剩下投机者,没有真正的用户时,整个金字塔结构就会崩塌。金字塔顶端的人获得了所有非对称收益,而底层参与者只能抱着一堆无人问津的库存黯然神伤。
代币金字塔
加密代币的运作逻辑与多级营销如出一辙。代币本身就是"产品"——一种价格虚高、实用性几乎为零的数字资产。持币者购买代币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在未来以更高价格出售。
这种金字塔结构与传统营销模式相似,但加密货币有其独特的参与者生态,形成了不同的层级。相比传统营销产品,代币是更理想的载体:它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更易于交易和获取,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其运作逻辑大致如下:
在传统营销中,如果你发展了下线,当他们销售产品或继续进货时,你就能从中获利。代币的玩法也是一样:你让他人接手你的"货",并吸引更多后来者加入。这对你和你之上的人都有利,因为新加入者提供了"退出流动性",推高了价格。同时,新加入者因为也持有代币,会主动参与推广(他们现在也有"货"了!),而早期持币者则可以高位套现(收益倍数上升了!)。这套机制与传销如出一辙,只是威力更强大。
你在金字塔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动力不断发行新币、持续推动这一套玩法。
交易所:至高无上的存在
在加密金字塔的顶端,是那些真正的"神明"——交易所。几乎所有"成功"的代币背后,都离不开交易所及其关联做市商的深度操控。它们掌控着代币的分发和流动性,项目方若想接入平台、获得分发资源,往往必须"进贡"——也就是无偿地交出一部分代币。
如果不遵循它们的规则,你的代币就无法上线,或者只能停留在流动性极差的"地狱"中,最终默默消亡。交易所可以随时更换做市商,要求项目方提供代币借贷给其员工套现,甚至在最后一刻单方面修改服务条款。这种霸权众所周知,但人们也只能默默忍受——因为这是换取"流动性"与"分发"的代价。
对创业者而言,交易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能否上线头部交易所,往往取决于"关系网"而非项目本身的质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如今那么多项目都出现了"隐形联合创始人"或"前交易所员工"的身影,他们负责牵线搭桥、打通渠道。对于缺乏经验或人脉的团队来说,完成这一上币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做市商:半神般的角色
做市商理论上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角色,但实际上却常常帮助项目方通过场外交易悄悄出货,同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反向收割普通用户。他们通常持有代币总供应量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有时高达几个百分点),并借此操控交易,获取非对称的套利机会。对于流通盘很小的代币,这种影响会被极度放大,使得他们在交易中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
仅靠"提供流动性"赚取的利润极其有限,但通过对不知情用户的反向交易,却可以获得丰厚回报。在所有市场参与者中,做市商对代币的流通量了解得最透彻——因为他们既知道真实的市场浮动量,又掌握大量代币。他们就是信息优势的顶点。
对项目方来说,做市商的"报价"也难以评估。不像理发这种服务有明码标价,做市服务的价格因人而异。作为初创项目方,你根本不知道哪些条款合理、哪些价格虚高,这就催生了另一个灰色现象:隐形联合创始人和"做市顾问"的泛滥。他们以顾问的名义为你牵线搭桥,却进一步增加了发币的复杂度和博弈成本。
VC 与项目方:王者地位
在交易所之下,是项目方和风险投资机构,他们在私募阶段就攫取了绝大部分价值。在大众尚未听说某个项目之前,他们就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代币,随后再编织叙事,制造出货的"流动性出口"。
加密领域的风险投资商业模式已经变得极度扭曲。相比传统风险投资,在加密行业里获得"流动性事件"要容易得多,因此他们并不真正鼓励长期建设者。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只要对自己有利,风投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掠夺性的代币经济模型。许多风投早已不再假装自己在支持可持续的商业,而是系统性地参与、支持各种"拉高 - 砸盘"式的投机行为。
代币也催生出一种奇特的激励机制:风投为了提升基金管理费,有动机人为抬高自己投资组合的估值(实际上是"收割"自己的有限合伙人)。这一点在低流通量的代币上尤其常见——他们可以利用全面稀释估值来标记账面市值,从而虚增项目估值。这种做法极不道德,因为一旦代币全部解锁,根本不可能以那样的价格退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风投在未来将难以再筹到新基金的关键原因之一。
虽然某些平台让这个现实略有改善,但在加密行业的幕布背后,仍有大量黑箱操作是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看见的。
意见领袖:KOL的角色
再往下一级是意见领袖,他们通常在项目上线时免费获得代币,以换取宣传内容。"KOL融资轮"已成为行业常态——意见领袖参与投资,等到代币生成事件后再获全额返还。他们利用自己的传播渠道换取免费筹码,然后对粉丝进行洗脑式安利,而这些粉丝最终成为他们的"退出流动性"。
社区成员与空投玩家:基层力量
"社区"和空投玩家构成了金字塔的底层劳动力。他们承担最基础的任务:测试产品、产出内容、制造活跃度,以换取代币分发。但即便是这些活动,如今也已被"工业化":奖励越来越少,付出的工作却越来越多。
大多数社区成员往往在为项目免费"打工"很久之后,才恍然发现自己其实只是项目方的营销部外包——而等到代币生成事件后,项目就开始无情砸盘了。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愤怒就会蔓延,"拿起干戈"。这种"愤怒的社群"对真正想做产品的项目极其不利,因为它制造了额外的干扰和噪音。
散户:韭菜的宿命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理想中的散户投资者——上面所有人的"退出通道"。他们被喂以各种叙事和故事,赋予某个资产"迷因溢价",吸引更多人买入,好让基金会等上层玩家顺利出货。
不过,这一轮周期和以前不同,散户并没有真正进场。如今的散户更为谨慎、怀疑,这让社区成员空拿着一堆毫无价值的空投筹码,而内幕人士早就通过场外交易实现了套现。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你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有人因代币暴跌或空投毫无价值而愤怒抱怨:因为这轮周期,散户根本没怎么接盘,而创始人们却照样发财了。
后果
当下的加密行业,核心不在于做产品,而在于编故事——讲一个"高幻觉收益率"的叙事,诱导他人买入某个代币。专注于产品建设反而成了不被鼓励的行为(尽管这一点正在慢慢改变)。
整个代币估值体系已经完全失真,不再基于基本面,而是靠"市值对标"来进行横向比较。项目的核心问题从"这个代币解决了什么问题?"变成了"它最多能涨到多少倍?"在这种环境下,项目几乎无法被合理定价或评估。你买的不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公司,而是一张彩票,投资加密货币时必须认清这一点。
售卖叙事的剧本非常简单:只需要编造一个"听起来合理但其实无法定价"的故事,比如:
"这是一个由知名投资人支持的稳定币项目,它的代币可以被看作是对某大型稳定币公司股权的间接敞口。看好这个代币是因为某公司的市值有数百亿美元,而这个项目的营收和利润都远超对手,且运营成本更低。目前市场上没有任何产品能让你直接投资该公司,这个代币正好填补了空白!他们还在搭建一个类似某支付网络的基础设施,并计划引入隐私功能。这是金融的未来,市值上看千亿!"
如果你想让朋友买一个代币,这类叙事非常好用。关键在于:故事要讲得"够清楚",但又要"留足想象空间",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幻想出一个高估值的未来。
未来展望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加密行业仍是少数几个能为普通人带来极大非对称收益的领域之一,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投机是加密的核心产品契合点,也是最初吸引市场参与者关注我们正在构建的一切的"钩子"。正因如此,我们亟需修复整个市场结构。
未来,像某些新兴平台可能会彻底改变这场游戏的规则,为市场带来更多透明度和公平性。这些创新可能会重塑代币经济,使其更加健康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