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DeFi发展瓶颈:区块链生态触及规模法则上限
加密货币生态的规模法则:DeFi 发展瓶颈在哪里?
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似乎有所放缓。DeepSeek R2 并未如期在五月发布,而是在 5 月 28 日进行了 R1 的小幅更新。同样,Grok 3.5 的发布也一再延期。在大量资金的推动下,大型语言模型的规模效应似乎正在逐渐触及上限。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 AI 领域,在区块链世界也有类似的趋势。随着 SVM L2 进入发币阶段,以太坊重新聚焦 L1 赛道,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区块链生态的规模法则。
公链的数据规模上限
从全节点数据规模来看,Solana 目前以 400TB 的体量领先其他公链和 L2 网络。相比之下,以太坊自 2015 年 7 月创世以来,全节点数据量仅有约 13TB。而比特币更是将数据增长严格控制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目前仅为 643.2GB。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公链的技术路线。以太坊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希望通过自建 L2 网络和采用新架构来保持优势。Solana 则追求极致的性能,但其庞大的节点规模已经事实上排除了个人参与者。
从硬件发展来看,无论是 CPU、GPU 还是存储领域,技术进步都已经开始放缓。这意味着公链底层硬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突破性进展。
代币经济系统的规模极限
以当前市值来看,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公链经济系统的规模上限在 3000 亿美元左右。这并不意味着单个项目无法超越这一数值,而是整个市场的合理容量。
DeFi 生态的收益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早期 UST 的 20% APY,到 DAI 的 150% 超额质押比例,再到目前 sUSDe 的 90 天平均 APY 5.51%,DeFi 收益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即便万亿规模的真实世界资产上链,也很难逆转这一趋势。
区块链生态的发展瓶颈
纵观区块链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问题:
公链之间的分化趋势并未缓解,比特币正逐渐与链上生态脱节。
链上信用和身份系统的失败导致超额抵押成为主流模式。
无论是稳定币还是 RWA,本质上都是链下资产的杠杆式上链,反映出链下资产天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区块链生态似乎已经触及到了某种规模法则的上限。自 DeFi 爆发以来仅过去 5 年,以太坊诞生至今也不过 10 年,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未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