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的"异化":一个只剩卖币生意的时代从香港一场行业盛会归来后,与国内朋友们交流的感受依旧鲜明。熟悉的面孔仍在,市场未曾崩塌,但行业氛围已悄然改变。这不是常见的牛熊转换,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让资深参与者都感到陌生。在当前环境下,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商业模式:卖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币圈的运作一直依赖三个核心环节:1.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2. 价值发现:投资机构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3. 价值流通:构建销售渠道,帮助项目触达用户。这三者本应相互支撑,形成良性生态。然而,现实却是:前两者日渐衰落,第三者却异常繁荣。项目方不再专注用户和产品,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卖币?"## 卖币经济学与资源俱乐部在健康的市场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相连: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适当时机介入和退出,实现资本配置;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然而,当前币圈的讨论已经偏离了创新和需求,甚至连人工智能等热门话题都难以激发创业热情。二级市场也普遍低迷,新币上市即见顶,投机性币种流动性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活跃的主要是做市商、中介机构等,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包装数据、拉升买盘、制造交易量。市场参与者高度同质化,都在竞相瓜分有限的存量资金。头部资源方(优质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中介)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资金从投资者流向这个联盟,最终由散户买单,滋养了这个寄生体系。## 创新者的消失2022年某大型交易平台崩溃后,币圈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但当时,大量资金仍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入创业项目,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如今,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求快速上市套利,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注重价值创造,只需包装"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当下游渠道吞噬大部分利润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必然被压缩。项目方干脆放弃产品研发,将资金全部用于营销和上市。反正没有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上市,现在的营销可以包装成"网络文化"驱动,在产品和技术上投入越少,反而能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股价。币圈的创新路径变成了:"讲述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产品、用户、价值似乎已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成为宿命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币价,似乎各方都能受益:投资基金可以退出,散户有了投机空间,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但长远来看,正面效应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上升。上游项目方缩减产品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严重失衡,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竞争加剧,"永远是接盘侠",赚钱效应消失后大量退出市场。本质上,中间商(交易平台、做市商、中介、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效应。当服务方、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长了肿瘤的患者,最终只会是"肿瘤"越长越大,宿主最后枯竭而亡。## 周期的力量和重建希望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乐观者相信,在这个流动性枯竭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会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永不停息,泡沫终会消散。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足以成为指引方向的明灯。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开启真正的重建。在此期间,从业者将经历一段混沌艰难的阶段:质疑、内耗、倦怠、自我怀疑。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亦是前奏。未来或许光明可期,但通往光明的道路,注定漫长而曲折。
币圈异化:卖币成唯一商业模式 创新者消失 泡沫蔓延
币圈的"异化":一个只剩卖币生意的时代
从香港一场行业盛会归来后,与国内朋友们交流的感受依旧鲜明。熟悉的面孔仍在,市场未曾崩塌,但行业氛围已悄然改变。这不是常见的牛熊转换,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异化"状态,让资深参与者都感到陌生。
在当前环境下,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商业模式:卖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
币圈的运作一直依赖三个核心环节: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
价值发现:投资机构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
价值流通:构建销售渠道,帮助项目触达用户。
这三者本应相互支撑,形成良性生态。然而,现实却是:前两者日渐衰落,第三者却异常繁荣。
项目方不再专注用户和产品,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卖币?"
卖币经济学与资源俱乐部
在健康的市场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相连: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适当时机介入和退出,实现资本配置;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
然而,当前币圈的讨论已经偏离了创新和需求,甚至连人工智能等热门话题都难以激发创业热情。二级市场也普遍低迷,新币上市即见顶,投机性币种流动性枯竭。
在这种情况下,活跃的主要是做市商、中介机构等,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包装数据、拉升买盘、制造交易量。市场参与者高度同质化,都在竞相瓜分有限的存量资金。
头部资源方(优质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中介)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资金从投资者流向这个联盟,最终由散户买单,滋养了这个寄生体系。
创新者的消失
2022年某大型交易平台崩溃后,币圈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但当时,大量资金仍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入创业项目,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
如今,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求快速上市套利,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注重价值创造,只需包装"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当下游渠道吞噬大部分利润时,上游的研发和运营必然被压缩。
项目方干脆放弃产品研发,将资金全部用于营销和上市。反正没有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上市,现在的营销可以包装成"网络文化"驱动,在产品和技术上投入越少,反而能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股价。
币圈的创新路径变成了:"讲述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产品、用户、价值似乎已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成为宿命
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币价,似乎各方都能受益:投资基金可以退出,散户有了投机空间,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
但长远来看,正面效应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上升。
上游项目方缩减产品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严重失衡,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竞争加剧,"永远是接盘侠",赚钱效应消失后大量退出市场。
本质上,中间商(交易平台、做市商、中介、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效应。当服务方、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长了肿瘤的患者,最终只会是"肿瘤"越长越大,宿主最后枯竭而亡。
周期的力量和重建希望
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乐观者相信,在这个流动性枯竭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会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永不停息,泡沫终会消散。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足以成为指引方向的明灯。
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开启真正的重建。
在此期间,从业者将经历一段混沌艰难的阶段:质疑、内耗、倦怠、自我怀疑。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亦是前奏。
未来或许光明可期,但通往光明的道路,注定漫长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