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币经济学的复杂化与链上价值重估近期,加密货币市场波动不断,散户投资者面临诸多挑战。从某项目的上市风波到某交易平台对做市商的严厉打击,这些事件反映出当前市场的复杂格局。在当前形势下,一些项目方和投资机构利用价值币概念进行套现。他们往往在市场动荡期迅速完成基金会建立、空投方案发布和上市交易等操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预计未来一些新兴项目也将重复类似模式。回顾过往,某些项目上市后的异常走势与其本身表现关联度不高,反而与特定地区投资者的购买力呈正相关。这其中可能涉及做市商、项目方和交易平台的联合操作。相比之下,一些新兴项目采取了不同路线。例如无外部投资、不依赖大型交易所、利益不割裂等策略,在项目方和早期用户间寻求平衡。这类项目将所有协议收入用于支持自身代币,以满足后期投资者的保值需求。从实际表现来看,项目方的团结和赋能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所和投资机构的集中持币和抛售行为。随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将做市商推到台前,其自身的行业壁垒正在迅速瓦解。## 交易平台的困境长期以来,交易平台凭借流量优势和流动性,成为代币交易的主要场所。表面上,这种模式让交易平台和用户双赢 - 平台吸引更多用户,用户则有机会接触新资产并获得潜在收益。然而,自2021年起,大型投资机构的介入推高了行业初始估值。以跨链桥领域为例,多个项目的估值远超其当前市值。每增加一个知名机构背书,实际上都是以散户利益为代价。从2024年中旬的投资机构代币风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事件,交易平台与投资机构的关系表面上已难以维系。在狂热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机构的背书和上市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其主要作用仅剩提供资金。在回报率驱动下,代币投资实际上取代了产品投资。至此,加密货币投资机构陷入迷茫,传统投资机构难以进入新兴AI领域,而加密货币投资机构也无法参与某些热门项目。一个时代正式落幕。在投资机构影响力下降后,交易平台面对散户时只能依靠做市商作为缓冲。用户在去中心化平台上投机小币种,做市商则负责部分上市代币的做市工作。对做市商和交易平台而言,当前流行的模因币与投资机构支持的代币定价同样虚高。如果连价值币都缺乏真正价值,那么纯粹的投机币显然更难合理定价。快进快出成为大多数做市商的共同选择。当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某些代币能在短期内登陆大型交易平台已不再是做市商的过错,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危机。作为流动性的最后一环,大型交易平台已难以发掘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代币。虽然某大型交易平台这次对个别项目网开一面,同时严惩部分做市商,但行业整体模式难以改变,仍将有估值过高的代币等待上市。## 复杂化趋势凸显行业困境以太坊层二网络不断增多,许多去中心化应用有成为独立公链的趋势。同时,代币经济模型和空投方案日益复杂,从比特币作为燃料到复杂的锁仓机制,已远超普通用户的理解能力。自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过对竞争对手用户空投代币占领市场以来,空投成为刺激早期用户的有效手段。但在链上数据分析工具的反女巫攻击审查下,空投已演变为专业"薅羊毛"团队与项目方的博弈,普通用户反而被排斥在外。各方利益的博弈最终由散户承担后果,留下的只有不断下跌的市场和散户的无奈。转向模因币只是开始,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的散户正在重新评估自身利益得失。如果不在传统交易平台交易,而选择其他平台或去中心化协议,收益如何?目前,链上合约的日交易量已达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个新兴平台占比达10%。这并非终点,而是链上进程的真正开始。恰巧,去中心化交易所占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突显出某些公链DeFi生态的后来居上。然而,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用户数达2.5亿,而主要去中心化平台活跃用户仅数十万至百万不等。整体估算,链上用户群体规模在100万左右,仍处于极早期采用阶段。但现在不仅层二网络越来越多,去中心化应用的代币经济学也日益复杂,都反映出项目方难以在自身利益和散户之间取得平衡。不引入投资机构和交易所的支持,项目难以启动;但接受它们的利益划分,又必然损害散户利益。生物学进化史表明,当某种生物变得巨大无比、结构复杂时,往往意味着走向灭绝。如今,最终占领天空的是适应性更强的鸟类。## 结语交易平台对做市商的整顿本质上是存量竞争格局下的蚕食行为。散户依然面临项目方和投资机构的围剿,情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向链上迁移仍在进行中,即使是领先的去中心化平台,也尚未为亿级用户做好准备。价值与价格的波动,利益与分配的博弈,将在每个周期内持续上演,构成散户的投资历程。
代币经济学复杂化引发行业困局 链上价值重估势不可挡
代币经济学的复杂化与链上价值重估
近期,加密货币市场波动不断,散户投资者面临诸多挑战。从某项目的上市风波到某交易平台对做市商的严厉打击,这些事件反映出当前市场的复杂格局。
在当前形势下,一些项目方和投资机构利用价值币概念进行套现。他们往往在市场动荡期迅速完成基金会建立、空投方案发布和上市交易等操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预计未来一些新兴项目也将重复类似模式。回顾过往,某些项目上市后的异常走势与其本身表现关联度不高,反而与特定地区投资者的购买力呈正相关。这其中可能涉及做市商、项目方和交易平台的联合操作。
相比之下,一些新兴项目采取了不同路线。例如无外部投资、不依赖大型交易所、利益不割裂等策略,在项目方和早期用户间寻求平衡。这类项目将所有协议收入用于支持自身代币,以满足后期投资者的保值需求。
从实际表现来看,项目方的团结和赋能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所和投资机构的集中持币和抛售行为。
随着某大型交易平台将做市商推到台前,其自身的行业壁垒正在迅速瓦解。
交易平台的困境
长期以来,交易平台凭借流量优势和流动性,成为代币交易的主要场所。表面上,这种模式让交易平台和用户双赢 - 平台吸引更多用户,用户则有机会接触新资产并获得潜在收益。
然而,自2021年起,大型投资机构的介入推高了行业初始估值。以跨链桥领域为例,多个项目的估值远超其当前市值。每增加一个知名机构背书,实际上都是以散户利益为代价。
从2024年中旬的投资机构代币风波,到2025年初某交易平台高管事件,交易平台与投资机构的关系表面上已难以维系。在狂热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机构的背书和上市支持效果大打折扣,其主要作用仅剩提供资金。在回报率驱动下,代币投资实际上取代了产品投资。
至此,加密货币投资机构陷入迷茫,传统投资机构难以进入新兴AI领域,而加密货币投资机构也无法参与某些热门项目。一个时代正式落幕。
在投资机构影响力下降后,交易平台面对散户时只能依靠做市商作为缓冲。用户在去中心化平台上投机小币种,做市商则负责部分上市代币的做市工作。
对做市商和交易平台而言,当前流行的模因币与投资机构支持的代币定价同样虚高。如果连价值币都缺乏真正价值,那么纯粹的投机币显然更难合理定价。快进快出成为大多数做市商的共同选择。
当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某些代币能在短期内登陆大型交易平台已不再是做市商的过错,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危机。作为流动性的最后一环,大型交易平台已难以发掘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代币。
虽然某大型交易平台这次对个别项目网开一面,同时严惩部分做市商,但行业整体模式难以改变,仍将有估值过高的代币等待上市。
复杂化趋势凸显行业困境
以太坊层二网络不断增多,许多去中心化应用有成为独立公链的趋势。
同时,代币经济模型和空投方案日益复杂,从比特币作为燃料到复杂的锁仓机制,已远超普通用户的理解能力。
自某去中心化交易所通过对竞争对手用户空投代币占领市场以来,空投成为刺激早期用户的有效手段。但在链上数据分析工具的反女巫攻击审查下,空投已演变为专业"薅羊毛"团队与项目方的博弈,普通用户反而被排斥在外。
各方利益的博弈最终由散户承担后果,留下的只有不断下跌的市场和散户的无奈。
转向模因币只是开始,更严重的是整个行业的散户正在重新评估自身利益得失。如果不在传统交易平台交易,而选择其他平台或去中心化协议,收益如何?
目前,链上合约的日交易量已达某大型交易平台的15%左右。其中某个新兴平台占比达10%。这并非终点,而是链上进程的真正开始。恰巧,去中心化交易所占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比例也在15%左右,突显出某些公链DeFi生态的后来居上。
然而,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用户数达2.5亿,而主要去中心化平台活跃用户仅数十万至百万不等。整体估算,链上用户群体规模在100万左右,仍处于极早期采用阶段。
但现在不仅层二网络越来越多,去中心化应用的代币经济学也日益复杂,都反映出项目方难以在自身利益和散户之间取得平衡。不引入投资机构和交易所的支持,项目难以启动;但接受它们的利益划分,又必然损害散户利益。
生物学进化史表明,当某种生物变得巨大无比、结构复杂时,往往意味着走向灭绝。如今,最终占领天空的是适应性更强的鸟类。
结语
交易平台对做市商的整顿本质上是存量竞争格局下的蚕食行为。散户依然面临项目方和投资机构的围剿,情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向链上迁移仍在进行中,即使是领先的去中心化平台,也尚未为亿级用户做好准备。
价值与价格的波动,利益与分配的博弈,将在每个周期内持续上演,构成散户的投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