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投资纠纷:民事风险与刑事诈骗的界限

robot
摘要生成中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区分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的关键

自2021年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基本明确:不禁止公民投资,但不提供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虚拟货币不能作为法定货币流通,因此相关法律纠纷通常难以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然而,司法机关对主流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可度正在提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非刑事犯罪的投资纠纷被当作刑事案件处理。因此,明确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变得尤为重要。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投资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

一个典型案例

广东省佛山市中院的一份判决书((2024)粤06刑终300号)揭示了一起虚拟货币投资诈骗案。2022年5月至6月间,被告人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多人投资共计250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50万元等值的USDT)。被告人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和债务偿还。最终,法院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提出两点上诉理由:一是与被害人之间属民间借贷关系;二是证据不足以证明收取了50万元虚拟货币。然而,这些理由均未被法院采纳。

从民事纠纷到刑事诈骗的认定标准

区分民事纠纷和刑事诈骗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以及是否实施了诈骗行为。本案中,法院认定被告人构成诈骗罪的主要依据包括:

  1. 被告人承认将部分投资款用于偿还旧债
  2. 部分资金被用于向他人放贷和投资虚拟货币
  3. 收到投资款后迅速购置豪车
  4. 收款时已负债且无房产
  5. 个人收入明显低于支出
  6. 伪造虚拟货币转账记录欺骗被害人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足以证明被告人具有诈骗故意和行为。

虚拟货币作为诈骗对象的法律认定

本案中,法院认可了价值50万元的USDT作为诈骗对象。尽管辩方质疑无法证明被告人收到虚拟货币,但法院根据微信聊天记录和被告人的供述,认定了这一事实。法院强调,虚拟货币具有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可以成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实务判断:投资损失不等同于诈骗

在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并非所有损失都构成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中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1. 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 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3. 受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4. 资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实、合法

这些标准有助于区分正常的投资风险和刑事诈骗行为。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投资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

结语

虚拟货币投资领域机遇与风险并存,纠纷呈现"民刑交织"的复杂趋势。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审慎决策,遇到损失时理性评估维权路径。只有在规范中前行,才能实现技术发展与法治保障的平衡。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分享
评论
0/400
跑路预言家vip
· 08-02 00:03
风险自担?盲人政策
回复0
社区混子王vip
· 08-01 04:11
亏了钱就告诈骗?菜鸟习气~
回复0
PebbleHandervip
· 08-01 04:09
割韭菜没完没了啊
回复0
DeFiCaffeinatorvip
· 08-01 04:03
割不完的韭菜啊
回复0
NewDAOdreamervip
· 08-01 03:57
炒币的都懂 走私了解一下
回复0
ValidatorVikingvip
· 08-01 03:46
smh... 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协议风险 != 刑事欺诈?经过实战考验的验证者更了解这一点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