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投資糾紛:民事風險與刑事詐騙的界限

robot
摘要生成中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區分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關鍵

自2021年相關監管政策出臺後,我國對虛擬貨幣的態度基本明確:不禁止公民投資,但不提供法律保護,風險自擔。虛擬貨幣不能作爲法定貨幣流通,因此相關法律糾紛通常難以進入民事訴訟程序。然而,司法機關對主流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認可度正在提高,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非刑事犯罪的投資糾紛被當作刑事案件處理。因此,明確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的界限變得尤爲重要。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投資糾紛與詐騙犯罪的界限

一個典型案例

廣東省佛山市中院的一份判決書((2024)粵06刑終300號)揭示了一起虛擬貨幣投資詐騙案。2022年5月至6月間,被告人虛構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誘導多人投資共計25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50萬元等值的USDT)。被告人將大部分資金用於個人消費和債務償還。最終,法院認定其構成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

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提出兩點上訴理由:一是與被害人之間屬民間借貸關係;二是證據不足以證明收取了50萬元虛擬貨幣。然而,這些理由均未被法院採納。

從民事糾紛到刑事詐騙的認定標準

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詐騙的關鍵在於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以及是否實施了詐騙行爲。本案中,法院認定被告人構成詐騙罪的主要依據包括:

  1. 被告人承認將部分投資款用於償還舊債
  2. 部分資金被用於向他人放貸和投資虛擬貨幣
  3. 收到投資款後迅速購置豪車
  4. 收款時已負債且無房產
  5. 個人收入明顯低於支出
  6. 僞造虛擬貨幣轉帳記錄欺騙被害人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足以證明被告人具有詐騙故意和行爲。

虛擬貨幣作爲詐騙對象的法律認定

本案中,法院認可了價值50萬元的USDT作爲詐騙對象。盡管辯方質疑無法證明被告人收到虛擬貨幣,但法院根據微信聊天記錄和被告人的供述,認定了這一事實。法院強調,虛擬貨幣具有管理可能性、轉移可能性和價值性,可以成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

實務判斷:投資損失不等同於詐騙

在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並非所有損失都構成詐騙犯罪。司法實踐中通常考慮以下因素:

  1. 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2. 是否存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爲
  3. 受害人是否基於錯誤認識處分財產
  4. 資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實、合法

這些標準有助於區分正常的投資風險和刑事詐騙行爲。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投資糾紛與詐騙犯罪的界限

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機遇與風險並存,糾紛呈現"民刑交織"的復雜趨勢。投資者應提高風險意識,審慎決策,遇到損失時理性評估維權路徑。只有在規範中前行,才能實現技術發展與法治保障的平衡。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跑路预言家vip
· 13小時前
风险自担?盲人政策
回復0
社区混子王vip
· 08-01 04:11
亏了钱就告诈骗?菜鸟习气~
回復0
PebbleHandervip
· 08-01 04:09
割韭菜没完没了啊
回復0
DeFiCaffeinatorvip
· 08-01 04:03
割不完的韭菜啊
回復0
NewDAOdreamervip
· 08-01 03:57
炒币的都懂 走私了解一下
回復0
ValidatorVikingvip
· 08-01 03:46
smh... 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协议风险 != 刑事欺诈?经过实战考验的验证者更了解这一点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